
-
出發日期2025/05/09
-
回程日期2025/05/09
-
相關路線
旅遊日期:114.05.09 天氣:晴天
旅遊路線圖:雙溪小築11:00→東林寺11:29→大埤古道登口11:33→大埤嶺(格)11:48→外柑腳山登口11:50→心形大石11:58→572峰(折返)12:20→回大埤嶺(越嶺鞍部)12:40→東林寺12:58→雙溪小築13:05
11:00雙溪三叉坑雙溪小築。全名是「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」。停妥車經雙溪小築前進入土石產道。
這平坦的土石產道其實車子還是很好開進來,可直接開進大埤遺址東林寺登山口。還是多走一段路吧!
11:29大埤遺址東林寺,四周山稜環繞極美。今天出來的晚很怕午後會不會下起雷雨!所以先走大埤古道上大埤嶺、572峰稜線,等回程下來再好好欣賞大埤遺址東林寺的山光水色。大埤古道登口就在水池對面觀音佛像的後面。
11:33大埤古道登口。右邊杉樹上釘有指標牌。綠草土路經過芒草坡。
「往大埤嶺/崩山坑古道四叉路口、柑腳山、外柑腳山」。2025.5.1才釘上去的指標牌。舊木牌上有「登山口、大埤東林寺」。
大埤古道百年舊石階。古道在昔日應該是從大埤嶺下來可出往三叉坑,從這裡往三叉坑的路段因產道開通而消失不見。
石階古道上爬一小段,林間出現駁坎石砌殘牆,昔日的古厝地傾圮在荒煙漫草中。
滿是青苔包覆的石階呈現一條綠色的步道,古道階階透著歲月痕跡。
綠色石階古道持續在山腰陡爬,聯合艦隊5/1有對古道除草過,路況相當乾淨。
踩踏在這種石階古道上心裡總有幾分雀躍與感傷!
古道上的薯榔。
大埤古道從登口爬上大埤嶺只有幾百公尺約15分鐘,古道在大埤嶺(格)接上崩山坑古道。
大埤古道在竹叢下接上崩山坑古道。
11:48大埤嶺(格)越嶺鞍部。十字叉路,左崩山坑古道往料角坑直行崩山坑古道下柑腳城,右稜線山路往外柑腳山出平水聚落。在大埤嶺休息喝水。
崩山坑古道是舊台北縣雙溪鄉柑腳地區與泰平地區之間往來的舊路,也可叫它「柑泰古道」。
下往柑腳的崩山坑古道路況相當好。
往泰平料角坑的崩山坑古道路況也極好。
大埤嶺(格)稜線山路往外柑腳山(東山)。這條稜線從大埤嶺到外柑腳山下平水聚落,上星期聯合艦隊從大埤嶺除草到572峰,昨天從平水無量光寺除草上稜線到小山頭,剩中間572峰到小山頭這段稜線未除草。
繼昨天爬外柑腳山今天從反方向走稜線到572峰再回,至於中間那段未走稜線等聯合艦隊打通再來。往東山(外柑腳山)約120-150分。
稜線從大埤嶺拉爬而上,看樣子還滿陡的樣子!
稜線陡爬上小山頭再轉下坡。陽光忽隱忽現,有點擔心午後會不會突然下起雷雨,天氣預報是下午四點後會下雷雨,希望不要提早來!
稜線上下坡陡度大路段都架有心繩索讓人實在很安心,感謝聯合艦隊的辛苦付出。
林間內躺著一塊「心形」的大石。
稜線段段陡坡讓人汗流浹背。因有些擔心會下雨所以腳步也就加快。
這段是平緩的稜線路。陽光還是忽隱忽現但覺的短時間應該不會下雨。
陽光一出現心裡就放心一些但腳步還是慢不下來,趕快走到572峰就回頭原路下到大埤嶺鞍部就不擔心了。
垂下小落差再爬上小山頭,感覺一路上就這樣在重複前進。
無視野小山頭。
期間偶也出現一兩段平緩的長稜線路。路徑被除草整徑的很乾淨,走起來心情就特別的好。
抵達572峰前的陡爬稜線路。透過樹林縫隙偶能撇見山谷間的景象。
林下芒萁陡坡稜線,感覺前面山頭應該就是572峰了!
12:20峰572海拔572M林間無視野。從大埤嶺到572峰花了30分鐘。在572峰陽光還明亮的灑了下來,這樣回程就不用擔心了。
572峰往前續往外柑腳山出平水聚落。這段稜線未除草已經雜草掩徑,昨天沒有從那頭強走過來是對的,看這芒萁雜草硬走過來一定有苦頭吃。原路回大埤嶺再下大埤遺址東林寺。
回程一路都是下坡較多,陽光一路相隨腳步也就放慢許多。
稜線一路輕鬆下坡。
回程一小段拉繩陡坡就要回到大埤嶺。
12:40回程花了20分鐘回到大埤嶺越嶺鞍部。取左大埤古道。
大埤古道青苔包覆的綠色石階,踩踏石階上一定要小心滑跤,尤其是下坡。
大埤古道路段大都有架上輔助繩索,上下有繩索可說是安全很多。
回到大埤古道上的古厝地。
大埤古道登口。登口有怪手機具在整地。
12:58從大埤嶺花18分鐘回到大埤遺址東林寺。
這像某部電影中的地底怪獸。
東林寺觀音佛像。
觀音面看山稜水池景觀。2020年11月從崩山坑古道越嶺下大埤古道,這大埤遺址還是荒地一片水池乾凅,今天這裡已是山光水色一片。
環池步道。面對觀音佛像的池中倒影。
繞行環池步道一圈,頓感一片空靈幽靜、山谷間的時間也似乎瞬間停止不動,彷彿置身化外之地。
13:30循土石產道回雙溪小築,結束今天的大埤古道行程。